2005年9月1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八版:中国风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建立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诉讼
新华社记者 姚玉洁 姜帆 陈芳

  中国纺织业不断被贸易谈判的不确定前景所困扰。无论是中欧的折中方案,还是中美贸易磋商的迷茫,种种不确定性使得中国纺织企业面临这样的隐忧:无法估算配额,无法预测成本,无法维持可靠的供应渠道……中国纺织企业如何在国际贸易摩擦中,化“危机”为“转机”,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,已成为摆在企业及相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。
    
  “中国制造”被绑上贸易纠纷战车
  在欧盟重新实行配额之前,江苏梦兰集团不惜成本,将最后一批羊毛衫空运到了欧洲港口。集团副总经理何明说:“欧盟设限以后,我们的羊毛衫没有足够配额,只好停止出口,仅此一项直接损失就达五六百万美元。”尽管中国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,2004年的贸易额更是突破千亿美元大关,但对外贸易一直在各种贸易争端和壁垒的纠纷中负重前行——
  5月,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的化纤制针织衬衫、化纤制裤子等数类纺织品提起特保调查。近日,持续了一个多月的中国纺织品压港危机得以初步化解;但美国对中国几类纺织品依然设置进口限制……商务部最新发布的预警信息显示,欧盟委员会继对我输欧盟的劳保鞋、皮鞋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后,还将于近期对我纺织面料鞋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。
  “中国制造”受到的“狙击”不仅仅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,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进入对中国设限的行列,致使我国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。专家指出,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,纺织品将持续成为贸易摩擦的热点。“各国对中国产品采取的贸易保护的方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、复杂化。除了‘两反一保’,‘337调查’、SA8000标准等壁垒也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。”江苏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鹤云说。
  仅在过去两年里,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所发动的18起“337调查”,针对中国内地企业的就有9件。这意味着,外国企业一旦“应诉缺席”或败诉,该国所有同类产品都可能被禁止进入市场。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江海虹博士认为,特保和反倾销等调查,对企业杀伤力最大的往往不是结论而是其造成的干扰影响,在漫长的诉讼中,涉案国的相关产业可能遭到致命打击。
  贸易摩擦升温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
  “国际贸易摩擦升温,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。”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说,“在未来的几十年内,中国经济都将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成长。”和欧美一些人士的观点正好相反,事实上,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增长很快,但中国并未得到利润的大头。统计表明,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中,七成是外资企业完成的,且中国出口纺织品大多是贴牌、定牌生产,中国只赚取不到10%的加工费。
  业内人士分析,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有一部分可能属于“美国反对美国”。因为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的棉花和纺织机械,而许多出口大户恰恰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。这一切都遵循商业社会中最简单的成本最低化原则,但某些集团却让它带上了非商业化的色彩。
  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指出,在配额体制下,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实质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欧美的消费者、零售商、进口商以及中国生产商的利益均受到损害。
  记者调查发现,令世界瞩目的“中国制造”现象,其驱动力并非仅仅来自中国,中国只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。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·赖克所说,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,哪里成本最低,就在哪里生产,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。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,原料产自中东,在美国和台湾加工为半成品,假发产自日本,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,中国仅仅是其加工环节上的很小一部分。
  “当今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都虚拟化了,保留自己最擅长的,其他部分外包。”张二震说,不仅是制造业逐渐转移到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,服务业的各项环节如软件设计、财务审计等,也越来越多地分包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中国和印度完成。“必须认识到,一些发展中国家,不仅正在成为‘世界加工厂’,还可能成为‘世界办公室’。中国要学习的是,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,让自己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受益。”
 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,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取得一定成效,但是也要看到,外有不利条款的限制,内有经营秩序的问题,我们在应对上还存在困难,如企业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贸易摩擦的意识不够强;中介组织在化解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;应对贸易摩擦的手段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。
  从“有限的双赢”到“战略上的双赢”
  贸易危机频繁发生,不但考验着中国与欧美领导人的国家利益保护意识,也审视着双方的长远战略眼光。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,中欧这次协议可能只是一个“有限的双赢”,要想就解决纺织品问题达成“战略上的双赢”,最根本的是建立妥善的进出口协调机制,以及解决双边贸易争端的协调和谈判机制,使中国纺织品能够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正常出口。
  在外销市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,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业仍然超额完成200亿件的服装产量。然而,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在其调查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八成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。这个数字再次印证:纺织业新一轮的“洗牌”在所难免,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。红豆集团董事长周海江一再强调“品牌”二字。他说:“如果不改变以数量取胜的老路,不要说服装强国,连服装大国的地位都保不住。那我们就对不起为加入WTO付出的艰苦谈判和作出牺牲的其他行业。”必须认识到,围绕国际贸易的摩擦和争端将是长期的、艰巨的、反复的。专家高鹤云说:“对于正常贸易摩擦中出现的贸易保护,中国企业往往由于诉讼费用高昂等原因应对不积极,也鼓励、纵容了国外企业滥用贸易保护条款。”
  “不能让中国只承受全球化的代价,却不能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收益,我们也要学会用双赢的思路解决问题。”一些专家建议,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业预警机制,形成一些主要产品的预案:如何进行价格控制和数量控制?生产、出口各环节发生问题怎么处理?中国企业在扩大出口的情况下,可否通过在当地建立分销体系、雇佣当地工人等途径提供就业机会?张二震说:“贸易摩擦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是,中国经济增长有时过于依赖出口,内需不足,企业只能竞相压价出口,其实这种‘打工经济’自己得到的实惠并不多。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关系,把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,是缓解贸易争端的另一个有效途径。”